Search


【深度報導寫作】改寫(二)
***
想要讓寫作功力,像「寶可夢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深度報導寫作】改寫(二)
***
想要讓寫作功力,像「寶可夢」的精靈一樣不斷進化,就只有持續寫作並厲行改寫一途,別無二法。

只持續寫作是不夠的,不嘗試改寫的寫作,會讓寫作者掉入一種不自覺的慣性,功力難以精進。工作多年,曾遇過一些一開始就寫得不錯的寫作者,可惜的是,往往十年後再看他的文字,依然只是維持在當年的水平。

曾入圍普立茲獎的《華盛頓郵報》記者安妮‧赫爾說:「成功的寫作需要強烈的競爭感,不是跟別人,而是跟自己。」真是如此啊!

當然,如何寫作視角不能作有意義的變換,那改寫其實也只是在「順稿」、「校稿」的小圈圈內瞎繞而已。

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卡羅爾‧阿格斯用一種「三位一體」的方式,來描述「採訪──寫作──編輯」的進程變化:「在作為記者的你完成工作之後,作為作家的你,要把這個記者鎖在門外;在作為作家的你完成工作後,作為編輯的你,也要把這個作家鎖在門外。」

許多記者無法在寫作過程中轉換身分,以至於進入作家的寫作階段,捨不得裁剪記者的採訪所得,結果導致寫作主軸不清、內容雜亂無章。或在專注寫作後,不能跳脫記者身分,以編輯的角度進行審視,並改寫初稿。

這不容易。變換視角進行改寫,通常需要借助別人的眼光。村上春樹說:「要傾聽周圍人的建議(不管生不生氣),把這放在心上,參考著重新寫下去。旁人的意見很重要。」

「如果你是想和世間某種程度維持正常關係的作家的話,能在周圍確保一個,或兩個能讀你作品的「定點」是很重要的事。當然那定點必須是能坦白而直率地向你陳述感想的人。就算每次接受批評都會火大。」

村上春樹提到改寫,都不忘加註「不管生不生氣」、「就算每次接受批評都會火大」,可見提供寫作者改寫的意見,根本是捋虎鬚的危險行徑。

新聞實務上,這個角色通常由一種叫「編輯」的人扮演,於是也就開啟了記者與編輯永恆的合作與對抗關係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